微信扫码

  • 暂无联系客服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中国毛纺织历史

分享到:
点击次数:1332 更新时间:2019年07月27日15:06:23 打印此页 关闭
中国毛织技术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并在西北地区延续不断。秦汉时,中国毛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个时期,毛织物品种丰富,有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纬重平织物、罗纹织物(见织物组织)、缂毛织物(见缂丝)、栽绒毯等。公元前1200年以前的漫长时期,使用的织机是原始腰机和地织机。地织机是铺在地上,一边织造一边向前移动的原始织具(图5)。在现代新疆、青海、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仍能见到这些原始织机。新疆罗布淖尔公元前1880年遗址出土的毛织物和毛毯,组织结构都是平纹。毛织物均为棕色,经纬向密度较稀,仅为48~74根/10厘米;毛毯是黄色,经纬向密度仅48~54根/10厘米。毛织物和毛毯均为有边组织,显然是原始手工织机所织。
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毛织技术的成熟期。新疆哈密公元前1200年遗址出土的毛织物,织物组织除平纹外,还有斜纹,也有带刺绣的产品。经纬向密度比罗布淖尔的大2~3倍。一块平纹的花纹罽(有刺绣的),底部为200×160根/10厘米;花部为双股线,黄绿两色刺绣成间断的云彩纹。一块双色花罽,底部组织结构为斜纹,经纬向密度为100×330根/10厘米,花部为100×100 根/10厘米。一块山形纹罽,底部组织结构为斜纹,经纬向密度为240×200根/10厘米,花部为100×160根/10厘米。这批毛织物的色彩丰富,有鼻烟、米、中栗、棕、绿、黄、红、棕黄 8种颜色。经纬向密度的大幅度增加和斜纹组织的普遍,表明当时毛织技术已出现突破性进步。织布工具已采用具有固定机架的织机,而且至少有4片。到东汉时,中国毛织技术在组织结构上有所发展,出现了纬重平组织和通经回纬的缂织法,在织毯技术上出现了栽绒织法。新疆民丰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人兽葡萄纹罽、蓝色龟甲四瓣花纹罽和彩色毛毯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产品。人兽葡萄纹罽由两组黄色经线和两组黄绿色纬线交织成为纬二重组织纬纱显花织物,花纹清晰,图案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经纬向密度为200×30根/10厘米。龟甲四瓣花纹罽为纬三重组织纬线显花。经纬向密度为160×80根/10厘米。龟甲纹是中原地区的传统图案,它是中国各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明。彩色毛毯上的绒纬是用马蹄形打结法,每交织 6根地纬,栽绒一排,如此循环。相邻绒纬距离14毫米,绒纬长20毫米,绒头完全覆盖了基础组织,美观大方。新疆古楼兰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缂毛织物,采用通经回纬织法。奔马卷草图案显示了当地民族风格。新疆民丰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毛罗织物和黄色菱纹斜褐,组织细密,均匀平整。据此推断,织机已相当先进。(见彩图)
从南北朝到近代的1000多年间,中国毛织技术处于稳定期。通经回纬的缂织法和栽绒毯织法更加流行,并不断向中原地区传布。新疆巴楚脱库孜沙来遗址出土有北朝平纹、斜纹毛织物、栽绒毯和唐、宋通经回纬缂毛织物。宁夏、内蒙古的辽代遗址也出土了一些毛织物。据元代《大元毡罽工物记》记载,当时按颜色、用途、织法命名的栽绒毯达十多种。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的毛织机用8扇综和4只踏轮织制斜纹。梭子长1尺2寸。
1877年,赖长在兰州以细羊毛手工纺纱,用水力传动的织机试织毛呢取得成功。1878年,左宗棠派员去德国购进3台洗毛机,1080枚粗纺锭,20台毛织机,全套染整设备,一台24~32匹马力蒸汽机。1880年9月16日,中国第一所机器毛纺织厂──兰州织呢总局正式开工生产,它标志着中国毛纺织大工业生产的开端。1906年,上海开办日晖制呢厂;1907年,在上海建立中日合资的久成呢革公司,在北京建立中日合资的清河溥利呢革公司;1908年,在武汉建立湖北毡呢厂。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沿海陆续建立了毛纺织厂,但是机器购自外国,原料仰赖进口,大量国产羊毛未得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各地纷纷新建和扩建毛纺织厂,到1981年为止,全国拥有毛纺纱锭已达70余万枚。
上一条:双面呢和双面羊绒区别 下一条:纺织业的历史